【代表论文】(2006—2016)
■专业最高期刊
论文名称 | 发表期刊 | 来源刊 | 发表时间 | 作者 |
行政裁量的治理 | 《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07(2) | 周佑勇 |
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与交通 过失犯的成立 | 《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10(4) | 刘艳红 |
犯罪构成体系平面化之批判 | 《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11(5) | 刘艳红 |
犯罪构成的价值评价: 从存在论走向规范论 | 《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11(1) | 欧阳本祺 |
行政处罚上的空白要件及其补充规则 | 《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12(6) | 熊樟林 |
刑法学研究现状之评价与反思 | 《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13(1) | 刘艳红 |
中国刑法学的去政治化 | 《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13(1) | 欧阳本祺 |
中国刑法学的文化际遇 和理论前景 | 《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13(1) | 周少华 |
刑法研究面向教义学发展的维度与定位 | 《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13(1) | 李川 |
环境管制标准在侵权法上的 效力解释 | 《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13(3) | 宋亚辉 |
裁量基准公众参与模式之选取 | 《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14(1) | 周佑勇 |
具体的打击错误:从故意认定到故意归责 | 《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15(5) | 欧阳本祺 |
裁量基准的正当性问题研究 | 《中国法学》 | CSSCI | 2007(6) | 周佑勇 |
犯罪论体系:范畴论抑或目的论 | 《中国法学》 | CSSCI | 2008(1) | 刘艳红 |
调节性刑罚恕免事由: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功能定位 | 《中国法学》 | CSSCI | 2009(4) | 刘艳红 |
正犯理论的客观实质化 | 《中国法学》 | CSSCI | 2011(4) | 刘艳红 |
共谋共同正犯论 | 《中国法学》 | CSSCI | 2012(6) | 刘艳红 |
裁量基准司法审查研究 | 《中国法学》 | CSSCI | 2012(6) | 周佑勇 |
反面的构成事实要件之辩伪 | 《中国法学》 | CSSCI | 2014(5) | 梁云宝 |
重大行政决策概念证伪及其补正 | 《中国法学》 | CSSCI | 2015(3) | 熊樟林 |
修复、矫治与分控:社区矫正机能三重性辩证及其展开 | 《中国法学》 | CSSCI | 2015(5) | 李川 |
财产罪占有之立场:缓和的事实性占有概念 | 《中国法学》 | CSSCI | 2016(3) | 梁云宝 |
中国反腐败立法的战略转型及其体系化构建 | 《中国法学》 | CSSCI | 2016(4) | 刘艳红 |
法律洞的司法跨越——关系密切群体法律治理的社会网络分析 | 《社会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11(6) | 张洪涛 |
行政诉讼和解的法制改革 | 《新华文摘》 | CSSCI | 2007(15) | 周佑勇 |
公权力主体犯罪:应然的解说 与实然的超越 | 《新华文摘》 | CSSCI | 2008(13) | 刘艳红 |
交通过失犯的本质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 | CSSCI | 2010(5) | 刘艳红 |
控烟立法的基础与吸烟者 的权利边界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 | CSSCI | 2011(10) | 周佑勇 |
■法学类CSSCI来源期刊
论行政契约的效力状态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06(4) | 步兵 |
非公有经济的刑法平等保护 | 《现代法学》 | CSSCI | 2006(4) | 张蓉 |
行政执法中的协商与和解 | 《行政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06(3) | 施建辉 |
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中的主体研究 | 《华东政MG冰球突破官网网站学报》 | CSSCI | 2006(5) | 孟红 |
具有财产性质的特殊盗窃、诈骗、抢夺罪可以转化为抢劫罪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07(4) | 刘艳红 |
中国法治历史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07(9) | 李步云 |
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07(6) | 施建辉 | |
同时履行抗辩之适用限制 | 《华东政法大学学报》 | CSSCI | 2007(4) | 施建辉 |
行政裁量中的和解 | 《行政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07(1) | 周佑勇 |
论个人社会资本对行政裁量正义的影响 | 《华东政法大学学报》 | CSSCI | 2007(3) | 周佑勇 |
论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适应性 | 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07(3) | 胡朝阳 |
再论刑法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 | 《中国刑事法杂志》 | CSSCI | 2007(2) | 刘艳红 |
法律运行过程纵向的动态展开——以习惯法为例的宏观考察 | 《甘肃政MG冰球突破官网网站学报》 | CSSCI | 张洪涛 | |
社会权的概念 | 《河北法学》 | CSSCI | 2007(9) | 龚向和 |
拍卖吉祥车牌号支援救命基金的法学思考 | 《甘肃政MG冰球突破官网网站学报》 | CSSCI | 2007(4) | 龚向和 |
医疗权的伦理辩护 | 《河北法学》 | CSSCI | 2007(10) | 戴庆康 |
和谐社会与行政诉讼和解的制度创新 | 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08(3) | 周佑勇 |
知识产权制度运行的有效性探析 | 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08(2) | 胡朝阳 |
行政救济中的和解与调解 | 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08(3) | 施建辉 |
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人权与发展 | 《法学杂志》 | CSSCI | 2008(2) | 龚向和 |
转化型抢劫罪主体条件的实质解释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08(1) | 刘艳红 |
刑法的目的与犯罪论的实质化 | 《环球法律评论》 | CSSCI | 2008(1) | 刘艳红 |
行政犯罪分类的理论反思与重构 | 《法律科学》 | CSSCI | 2008(4) | 刘艳红 |
论行政裁量的情节与适用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08(3) | 周佑勇 |
论行政裁量的利益沟通方式 | 《法律科学》 | CSSCI | 2008(3) | 周佑勇 |
社会经济权利的可诉性——国际法与宪法视角探析 | 《环球法律评论》 | CSSCI | 2008(3) | 龚向和 |
犯罪构成要件:形式抑或实质类型 | 《政法论坛》 | CSSCI | 2008(5) | 刘艳红 |
什么是宪政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08(3) | 李步云 |
包容性刑事法治国之构建与提倡 | 《现代法学》 | CSSCI | 2009(2) | 刘艳红 |
对刑法第17条第2款的另一种解释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09(3) | 欧阳本祺 |
规范违反说之批判——与周光权教授商榷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09(5) | 欧阳本祺 |
理想与现实:基本权利可诉性程度初探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09(4) | 龚向和 |
习惯在我国制定法中制度命运的制度分析 | 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 | CSSCI | 2009(5) | 张洪涛 |
信息战中的中立原则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09(5) | 王孔祥 |
论城市房屋拆迁中物权的行政法保护机制 | 《当代法学》 | CSSCI | 2009(3) | 孟鸿志 |
行政规划裁量与法律规制模式的选择 | 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09(5) | 孟鸿志 |
在软法与硬法之间:裁量基准效力的法理定位 | 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09(4) | 周佑勇 |
论国家对基本权利的保护义务 | 《政治与法律》 | CSSCI | 2009(5) | 龚向和 |
论行政契约中行政主体之给付不能 | 《行政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09(3) | 杭仁春 |
区域行政法初论 | 《行政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09(4) | 李煜兴 |
《行政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09(4) | 熊樟林 | |
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10(4) | 熊樟林 | |
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10(5) | 刘耀辉 | |
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10(1) | 梁云宝 | |
我国区域行政规划合法性的拷问与释答 | 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10(1) | 李煜兴 |
行政摊派之违法性研究 | 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10(6) | 孟鸿志 |
拆迁征收的立法问题研究 | 《行政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10(4) | 顾大松 |
德国交易基础理论的变迁与启示 | 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10(6) | 黄喆 |
国际环境条约遵约机制研究 | 《法学杂志》 | CSSCI | 2010(6) | 朱鹏飞 |
作为行政法之法源的行政惯例 | 《政治与法律》 | CSSCI | 2010(6) | 周佑勇 |
《政治与法律》 | CSSCI | 2010(11) | 梁云宝 | |
犯罪行为与犯罪人格的关系:或联说之提倡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0(6) | 刘艳红 |
交通过失犯认定应以结果回避义务为基准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0(6) | 刘艳红 |
法典化制度下刑事判例的制度功能 | 《环球法律评论》 | CSSCI | 2010(6) | 周少华 |
适应性:变动社会中的法律命题 | 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 | CSSCI | 2010(6) | 周少华 |
论我国定罪思维的传统及其演化 | 《法律科学》 | CSSCI | 2010(3) | 欧阳本祺 |
走出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迷失 | 《环球法律评论》 | CSSCI | 2010(5) | 欧阳本祺 |
从“以礼入法”看中国古代习惯的制度命运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10(6) | 张洪涛 |
司法之所以为司法的组织结构依据——兼谈我国法院改革的核心问题 | 《现代法学》 | CSSCI | 2010(1) | 张洪涛 |
生存权的保护范围与实现途径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0(5) | 汪进元 |
国家义务是公民权利的根本保障 | 《法律科学》 | CSSCI | 2010(4) | 龚向和 |
关于“禁网门”的几点宪法学思考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0(12) | 陈道英 |
刑罚轻缓、人权保障与刑法修正案(八) | 《法学家》 | CSSCI | 2011(3) | 刘艳红 |
互易毒品行为定性“相对说”之提倡 | 《法律科学》 | CSSCI | 2011(1) | 刘艳红 |
“风险刑法”理论不能动摇刑法谦抑主义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11(4) | 刘艳红 |
我国应该停止犯罪化的刑事立法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1(11) | 刘艳红 |
客观归责理论:质疑与反思 | 《中外法学》 | CSSCI | 2011(6) | 刘艳红 |
实质的犯罪论体系之提倡 | 《政法论坛》 | CSSCI | 2010(4) | 刘艳红 |
裁量基准的制度定位——以行政自制为视角 | 《法学家》 | CSSCI | 2011(4) | 周佑勇 |
论行政立法不作为违法——基于法律文本的解析 | 《现代法学》 | CSSCI | 2011(5) | 周佑勇 |
控烟立法的基础与吸烟者的权利边界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1(5) | 周佑勇 |
裁量不作为的要件分析——基于法院判决的观察 | 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 | CSSCI | 2011(5) | 周佑勇 |
法律之道:在确定性与灵活性之间 | 《法律科学》 | CSSCI | 2011(4) | 周少华 |
刑法之灵活性及其意义 | 《现代法学》 | CSSCI | 2011(1) | 周少华 |
论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政府采购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11(1) | 汪进元 |
边缘抑或中心:大历史视野中习惯法命运研究 | 《法学家》 | CSSCI | 2011(4) | 张洪涛 |
法律必须认真对待习惯——论习惯的精神及其法律意义 | 《现代法学》 | CSSCI | 2011(2) | 张洪涛 |
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刑事政策分析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11(5) | 欧阳本祺 |
宪法惯例:法律与政治的结合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1(1) | 陈道英 |
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、争议及启示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1(2) | 杨志琼 |
从德国法上的一般人格权看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的协调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1(5) | 陈道英 |
“倾斜”抑或“一元”:劳动权法律保护机制之理性选择 | 《环球法律评论》 | CSSCI | 2011(6) | 袁立 |
公民基本权利视野下国家义务的边界 | 《现代法学》 | CSSCI | 2011(1) | 袁立 |
犯罪论体系视域下“原因自由行为”理论之否定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1(12) | 梁云宝 |
超法规的违法性阻却事由之外置化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1(6) | 梁云宝 |
作为行政性纠纷解决之道的私力救济 | 《当代法学》 | CSSCI | 2011(1) | 周佑勇 |
依法行政与裁量权治理 | 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11(2) | 周佑勇 |
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边境调节措施:新型的贸易壁垒 | 《政治与法律》 | CSSCI | 2011(5) | 朱鹏飞 |
行政法视域中利益结构的个案解析——以单双号限行措施为样本 | 《政治与法律》 | CSSCI | 2011(7) | 钱卿 |
论〈美国关税法〉第337条款调查的特点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| 《法学杂志》 | CSSCI | 2011(5) | 朱鹏飞 |
论地方环境治理失灵及其矫正:环境公平的视角 | 《法学杂志》 | CSSCI | 2011(9) | 易波 |
人身自由的构成与限制 | 《华东政法大学学报》 | CSSCI | 2011(2) | 汪进元 |
三次被害理论视野下我国被害人研究之反思 | 《华东政法大学学报》 | CSSCI | 2011(4) | 李川 |
论房屋征收适足住房权保障原则 | 《行政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11(1) | 顾大松 |
行政契约不完全履行违约责任研究 | 《行政法学研究》 | CSSCI | 2011(1) | 杭仁春 |
刑法主观主义原则:文化成因、现实体现与具体危害 | 《政法论坛》 | CSSCI | 2012(3) | 刘艳红 |
烟草管制与公民权利的包容与界分 | 《环球法律评论》 | CSSCI | 2012(1) | 熊樟林 |
当下中国刑事立法应当如何谦抑?——以恶意欠薪行为入罪为例之批判性分析 | 《环球法律评论》 | CSSCI | 2012(2) | 刘艳红 |
论刑法上的具体危险的判断 | 《环球法律评论》 | CSSCI | 2012(6) | 欧阳本祺 |
习惯如何进入国法——对当代中国习惯处置理念之追问 | 《清华法学》 | CSSCI | 2012(6) | 李可 |
犯罪论体系视阈下的“原因自由行为”理论之否定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2(1) | 梁云宝 |
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2(7) | 欧阳本祺 | |
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2(10) | 李川 | |
共谋共同正犯的理论误区及其原因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2(11) | 刘艳红 |
全国人大常委会法规备案审查制度研究 | 《政治与法律》 | CSSCI | 2012(7) | 陈道英 |
市场规制中的执法权冲突及其解决路径 | 《法律科学》 | CSSCI | 2012(4) | 宋亚辉 |
社会失信行为的法律规制——外部性内在化的法经济学分析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12(6) | 胡朝阳 |
论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客观标准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2(4) | 李川 |
论我国房屋征收土地发展权益补偿制度的构建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2(6) | 顾大松 |
目的二阶层体系与“但书”出罪功能的自洽性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2(6) | 刘艳红 |
从特殊预防到风险管控:社区矫正之理论嬗变与进路选择 | 《法律科学》 | CSSCI | 2012(3) | 李川 |
对裁量基准的正当性质疑与理论回应 | 《比较法研究》 | CSSCI | 2013(4) | 周佑勇 |
四要件犯罪论体系下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否定 | 《政法论坛》 | CSSCI | 2013(2) | 梁云宝 |
论危险故意 | 《法学家》 | CSSCI | 2013(1) | 欧阳 本祺 |
调解的技术合理性——一种中观的组织结构-功能论的解读 | 《法律科学》 | CSSCI | 2013(2) | 张洪涛 |
以危险度构建“醉驾”案件的罪刑关系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3(3) | 储陈城 |
司法能动与中国司法改革的走向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3(2) | 汪进元 |
裁量基准制定中的公众参与——一种比较法上的反思与检讨 | 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 | CSSCI | 2013(3) | 熊樟林 |
行政强制执行时间限制与拒绝给付禁止之制度解析——评《行政强制法》第43条 | 《现代法学》 | CSSCI | 2013(3) | 刘启川 |
基本权利的“制度性保障”及其问题——以公民劳动权为例的论证 | 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 | CSSCI | 2013(4) | 谭倩 |
规范的因果关系遮断说:共犯脱离的判断基准 | 《中外法学》 | CSSCI | 2013(4) | 刘艳红 |
竞价排名服务中的网络关键词审查义务研究 | 《法学家》 | CSSCI | 2013(4) | 宋亚辉 |
中国法院压力之消解 | 《法学家》 | CSSCI | 2014(1) | 张洪涛 |
民法典学者建议稿立法信息结构及其参与者的社会网络 | 《环球法律评论》 | CSSCI | 2014(3) | 张洪涛 |
审判委员会法律组织学解读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4(5) | 张洪涛 |
收费公路免费通行规定之法律反思 | 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14年(6) | 孟鸿志 |
裁量基准的技术构造 | 《中外法学》 | CSSCI | 2014(5) | 周佑勇 |
国家治理体系中政府权力的分化与重组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14(3) | 汪进元 |
“解禁集体自卫权”与“超越”宪法解释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4(6) | 陈道英 |
裁量基准在行政诉讼中的客观化功能 | 《政治与法律》 | CSSCI | 2014(8) | 熊樟林 |
实质刑法观的体系化思考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4(3) | 刘艳红 |
醉驾案件认定引入被告人对质权问题探讨 | 《政法论坛》 | CSSCI | 2014(4) | 刘艳红 |
醉驾犯罪血液酒精含量鉴定证据客观性与合法性之判断 | 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14(5) | 刘艳红 |
我国犯罪论体系之变革及刑法学研究范式之转型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14(5) | 刘艳红 |
醉驾型危险驾驶罪刑事证据规则之确立 | 《法律科学》 | CSSCI | 2014(2) | 刘艳红 |
主观要素在阶层犯罪论体系的位阶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4(1) | 刘艳红 |
适格犯的特征与技能初探——兼论危险犯第三类型的发展谱系 | 《政法论坛》 | CSSCI | 2014(5) | 李川 |
客观归属论之要义:因果关系的限缩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4(1) | 梁云宝 |
美国“强奸盾牌条款”评析 | 《比较法研究》 | CSSCI | 2014(3) | 王禄生 |
美国性品格证据适用规则之借鉴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4(4) | 王禄生 |
论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的协力义务 | 《比较法研究》 | CSSCI | 2014(5) | 黄喆 |
从强制缔约看“打车软件”的法律规制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4(8) | 单平基 |
无权占有费用求偿权的证成——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〉第243条检讨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14(1) | 单平基 |
论我国水资源的所有权客体属性及其实践功能 | 《法律科学》 | CSSCI | 2014(1) | 单平基 |
新型危害行为入罪标准之确定——以质疑“毒驾入刑”为视角之分析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4(2) | 李琳 |
论受教育权的国家给付义务 | 《现代法学》 | CSSCI | 2014(3) | 莫静 |
劳教违法行为的归宿——基于对“保安处分说”和“二元分流说”的批判分析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4(8) | 储陈城 |
Analysis of Vehicle-Following Heterogeneity Using Self-Organizing Feature Maps | 《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euroscience》 | CSSCI | 2014 | 杨洁 |
相马与赛马:中国初任法官选任机制实证研究 | 《法制与社会发展 | CSSCI | 2015(2) | 王禄生 |
节假日免收通行费政策的行政法检视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5(2) | 孟鸿志 |
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--以A市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和预防现状为调研对象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5(2) | 刘艳红 |
诉讼外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构造及其路向--以原平县交警与华阴市法院执法碰撞为例的展开 | 《现代法学》 | CSSCI | 2015(2) | 刘启川 |
日本刑法学说史论纲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5(2) | 刘建利 |
身份犯共犯的实质客观论 | 《政治与法律》 | CSSCI | 2015(2) | 杜宣 |
犯罪论体系中位阶性问题的反思——对阶层体系客观判断优先的质疑 | 《政治与法律》 | CSSCI | 2015(3) | 王俊 |
论不作为正犯与共犯的区分 | 《中外法学》 | CSSCI | 2015(3) | 欧阳本祺 |
论因果流程偏离的主观归责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5(6) | 欧阳本祺 |
共同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与处断规则---兼对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17条之检讨 | 《法律科学》 | CSSCI | 2015(3) | 熊樟林 |
英美法系国家“接触型”司法公开改革及其启示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15(6) | 王禄生 |
美国刑事诉讼案件过滤机制及其启示——以地方重罪案件为实证样本 | 《现代法学》 | CSSCI | 2015(4) | 王禄生 |
同案同判:一个虚构的法治神代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5(11) | 周少华 |
禁止事前限制原则 | 《比较法研究》 | CSSCI | 2015(6) | 陈道英 |
特许经营权利的生成逻辑与法治边界——经由现代城市交通民营化典型案例的钩沉 | 《法学评论》 | CSSCI | 2015(6) | 周佑勇 |
公私合作语境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现存问题与制度完善 | 《政治与法律》 | CSSCI | 2015(12) | 周佑勇 |
刑法视野下克隆技术规制的根据与方法 | 《政法论坛》 | CSSCI | 2015(4) | 刘建利 |
形式与实质刑法解释论的来源、功能与意义 | 《法律科学》 | CSSCI | 2015(5) | 刘艳红 |
环境犯罪刑事治理早期化之反对 | 《政治与法律》 | CSSCI | 2015(5) | 刘艳红 |
公路收费制度不宜由行政法规确立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5(10) | 顾大松 |
客观危险说:立场与方法的辩证 | 《清华法学》 | CSSCI | 2015(4) | 冀洋 |
从“无法可司”到“合法性修辞”——论创制型案例裁判的经验与方法 | 《法学》 | CSSCI | 2015(11) | 岳彩领、潘登 |
包庇罪行为类型的解释论重构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15(6) | 葛恒浩 |
正当防卫回归公众认同的路径——“混合主观”的肯认和“独立双重过当”的提倡 | 《政治与法律》 | CSSCI | 2015(9) | 储陈城 |
地方行政程序规定的体例构造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16(4) | 熊樟林 |
论我国想象竞合的规则及其限制 | 《政法论坛》 | CSSCI | 2016(1) | 梁云宝 |
不作为因果关系的理论流变与研究进路 | 《法律科学》 | CSSCI | 2016(1) | 李川 |
我国水权取得之优先位序规则的立法建构 | 《清华法学》 | CSSCI | 2016(1) | 单平基 |
法院人员分类管理体制与机制转型研究 | 《比较法研究》 | CSSCI | 2016(1) | 王禄生 |
逻辑与经验:刑法积极一般预防理论质疑 | 《现代法学》 | CSSCI | 2016(2) | 冀洋 |
近代中国的“以礼入法”及其补正——以清末民初民事习惯法典化为例的实证研究 | 《比较法研究》 | CSSCI | 2016(2) | 张洪涛 |
我国交通警察权力配置:价值维度与改革框架 | 《政治与法律》 | CSSCI | 2016(5) | 刘启川 |
刑法主观主义:方法论与价值观的双重清理 | 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 | CSSCI | 2016(3) | 冀洋 |
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之批判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16(3) | 刘艳红 |
建设用地分层使用权的实践考察及立法完善——以南京地铁建设为例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16(3) | 施建辉 |
地方行政程序规定的体例构造 | 《法商研究》 | CSSCI | 2016(5) | 熊樟林 |
发展中国家反避税执法能力建设及我国的对策 | 《法学杂志》 | CSSCI | 2016(2) | 易波 |
盗窃网络虚拟财产不构成盗窃罪的刑民思考 | 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16(2) | 徐彰 |
论独立担保制度下的保全救济 | 《法学论坛》 | CSSCI | 2016(2) | 陆璐 |
民法典编纂中恶意占有有益费用求偿权的证立及界分 | 《当代法学》 | CSSCI | 2016(3) | 单平基 |
论强制执行审执分离模式之新构建 | 《当代法学》 | CSSCI | 2016(3) | 岳彩领 |